所以,到了古代,如果一個孩子在十五六歲時還能讀書,要麼是富貴人家的孩子,要麼就是十分聰慧,有希望考取成績的。
為了驗證這些十五六歲的少年是否有讀書的資質,當地官府就會邀請他們參加「縣試」。
縣試類似於現在的中考,是知縣親自主持,並且由教諭進行監考和閱卷,挑選「童生」的過程。
在這之前,無論在哪裡讀的私塾,或者師從何人,都是不被朝廷承認的。
只有過了縣試,成為童生,才能得到朝廷的認可。
這一關會刷掉很大一批人,其中包括字跡潦草的、思想不端的、行為不舉的、口無遮攔的……
能夠通過縣試的,都是這個縣裡數一數二的「才俊後生」。
他們接下來會接受正規的科舉教育,其中包括禮儀、聲樂、騎射,還有言行舉止和穿衣打扮。
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讀書人會常年穿長衣大褂,梳洗整齊的原因。
如果被教諭發現不修邊幅,輕則斥責,重則奪取童生頭銜,再也無法參加科舉考試。
請注意,這時候也只是「童生」,還遠遠不是秀才。
那怎麼做才能成為秀才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