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清朝的幾點想法:
1、清朝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十分重視,畢竟其本身就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,因此在處理民族問題時既謹慎又積極。清朝在民族治理上可謂是運用了多種手段,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控制體系,可以說是封建王朝中在此方面表現最為出色的。
但是,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,也正是因為自己是少數民族這個無法解決的問題,最終還是栽在了這上面。因為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並非由漢族建立,而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,最後是有始無終,讓華夏主體民族少了一次自我糾偏,自我提升的機會,多少有點遺憾。
2、清朝全是心理學高手。女真族本是漁獵民族,其社會形態甚至比游牧民族還要低一些,但卻能迅速登上封建王朝的頂峰。能夠適應農耕帝國的統治方式,並且穩坐皇位,堪稱歷史的一個意外奇蹟。
習慣了遊牧和漁獵生活的胡人,突然間需要管理一批深受儒學薰陶的官僚,而且還能將這些官僚控制得當,這無疑展示了相當非凡的政治才能。無論是剃髮易服,還是依賴地主階級的支持,或是通過暴力手段鎮壓叛亂,任何單一的手段都不可能維持276年的統治。
清朝統治者對人性有著深刻的理解,通過身份認同來調整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,既施恩又施威,通過政治管理制度維持國家的穩定。只要反叛的成本超過了現狀的收益,民眾往往會選擇忍耐,而不是冒險推翻現有秩序。
即使是太平天國那樣的大規模起義,最後帶來的也不是徹底的制度變革,而是一批通過內政恢復而崛起的中興名臣。雖然今天我們提到曾國藩時常會談到他的「曾胡語錄」,但有誰再關注當年洪秀全如何帶領天王讀書呢?
現實中,只有刀光而沒有蜜糖。或許這聽起來有些刺耳,但這就是清朝的政治本質:一個註定要通過不斷交換、妥協來維繫統治的朝代。最終,清朝通過一紙退位的協議,交換了自己最終的命運。
3、清朝皇權的高度集中,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戚、勛貴、宦官等權力集團的干擾,避免了像明朝那樣的皇權分裂。尤其是在滿漢隔閡的背景下,清朝在皇權和軍權上增加了多重保障,似乎使得歷史上少數民族政權在這方面處理得尤為到位,有些像是部落酋長制的管理模式。
然而,統治階級內部的離心力卻日益顯現,導致了清朝後期的政治腐化。皇族和親貴之間形成了複雜的權力鄙視鏈,底層旗人的生活十分困苦,特權階層的享樂並未能改善他們的處境。而且清朝的禁農禁商政策使得旗人難以謀生,很多人只能靠貪污或阿諛奉承來維持生計。
這樣一來,統治階層逐漸空心化,國家的政治體系逐漸瓦解。與此同時,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割裂越來越嚴重,民眾對上層的虛弱感知增強,社會動盪也逐步加劇。
4、說實話,清朝的成就並不值得過多吹噓。與明朝相比,雖然明朝有過像王陽明這樣的哲學巨匠,出現過一批數學、天文學、醫學、農業等領域的傑出人才,還有像戚繼光這樣的軍事英雄,但清朝的文化成就相對較為貧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