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度慈愛並不是真正的愛,為了孩子的將來,家長應該「殘忍」一點

2023-03-22     玉兒     反饋

小宇媽媽和小勇媽媽趁假日帶孩子外出遊玩,兩個孩子爭著去放風箏,不料後來發生爭執,便吵了起來。小宇爭辯不過,委屈地哭起來,並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媽媽。

小勇媽媽一見,想過去了解情況,但被小宇媽媽攔住了。小勇媽媽說:「我看看是不是小勇欺負了你家小宇。」

小宇媽媽笑了,說:「不要去管他們。」

小勇媽媽說:「萬一是小勇欺負了你家小宇,我就去批評他。」

小宇媽媽卻說:「孩子爭吵算什麼?這樣的小事,為什麼不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呢?」

這時,兩位媽媽再去看孩子,只見他們已經停止了爭吵,又快樂地玩起了風箏。顯然,雙方的矛盾已經解決了。

過度慈愛並不是真正的愛,為了孩子的將來,家長應該「殘忍」一點

不要讓孩子永遠生活在家長的羽翼下

案例分析

在這個故事裡,小宇媽媽對於孩子爭吵的理解是:提供機會讓孩子學習與人相處及解決問題的能力,使他以後能獨立生活,所以要給他親自解決難題的空間。這種理解無疑是正確的。

如果對孩子干預太多,替他安排好了一切,幫他解決了一切,這樣一來,孩子失去了學習的機會,將來怎麼能做成事呢?怎麼能生活好呢?所以,對孩子慈愛過度並不是真正的愛。

家長應該明白:小家庭是溫情脈脈的,但社會這個大家庭卻充滿了殘酷的競爭。在家庭中培養孩子也要著眼於未來,如果小鳥不在鳥媽媽的羽翼下學會搏擊長空的能力,如何能保證它將來不會落於老鷹的爪下?

所以說,對孩子的教育,歸根到底是為了把孩子培養成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並有所作為的人。

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一針見血地指出:「一切都讓給孩子,為了他犧牲一切,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——這就是父母所能送給兒童的最可怕的禮物了。」

現在,許多家長還在不停地給孩子贈送著這種可怕的禮物。

明智的家長應當看到,孩子終究是要變成熟並走向社會的,而社會是不會縱容那些被寵壞了的孩子的,他們在置身社會時只會茫然不知所措。為了孩子將來能適應社會,家長必須以理智的態度嚴格要求,只有這樣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,才能使孩子受益終生。

過度慈愛並不是真正的愛,為了孩子的將來,家長應該「殘忍」一點

過度溺愛並不是真正的愛

應對之策

對孩子「殘忍」一點

某小學高年級的一個班組織夏令營活動,學生甲的爸爸怕孩子適應不了,竟然請了假,開著車遠遠地跟在師生隊伍的後面。到了晚上,老師查鋪時發現窗外有個人在張望,一問之下才知道,原來是學生甲的爸爸。

這位爸爸說,不放心自己的孩子第一次出遠門,怕他晚上睡覺從床上掉下來,於是就跟著來瞧一瞧。

這個舉動令老師哭笑不得。

生活中,像這個爸爸一樣的家長太多了。然而,明智的家長決不會這樣去做——他們不會對孩子事事關心,雖然這樣看上去是冷漠的,甚至有些殘忍,但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。

要知道,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和危險隨時隨地存在,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。對孩子來說,不應該總是逃避各種困難和危險,而應該學會去面對、去承受、去解決,因為長大後需要面對、承受的事情會更多。

所以,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,是為了他日後更好地生活。

過度慈愛並不是真正的愛,為了孩子的將來,家長應該「殘忍」一點

培養孩子自立能力,更好地適應今後生活

讓孩子從逆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

寧寧都9歲了還很淘氣,經常爬高、跳坑,四處亂跑。門口不遠處有一方水塘,爸爸經常告誡他不要隨便下水,有大人在場也不行,但寧寧不聽。後來,爸爸打算教他掌握正確的游泳方式,他也不學。

有一次,寧寧悄悄地跳進水塘邊玩水,由於沒有水性,一下子滑進了水塘中央,腳挨不到底,他這才急得大喊大叫。

爸爸聞聲跑了過來,但表現得比較鎮定。他盯著寧寧在水裡掙扎,眼看寧寧支撐不住了,這才一個猛子扎進水裡將寧寧拖到岸上。

這時,寧寧嗆了一肚子水,又吐又哭,樣子看著很難受。

1/2
下一頁
玉兒 • 370次觀看
玉兒 • 270次觀看
玉兒 • 170次觀看
玉兒 • 220次觀看
玉兒 • 330次觀看
玉兒 • 160次觀看
玉兒 • 270次觀看
玉兒 • 220次觀看
玉兒 • 330次觀看
玉兒 • 320次觀看
玉兒 • 420次觀看
玉兒 • 300次觀看
玉兒 • 160次觀看
玉兒 • 140次觀看
玉兒 • 440次觀看
玉兒 • 210次觀看
玉兒 • 310次觀看
玉兒 • 260次觀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