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4年,秦始皇兵馬俑坑被發現。這座壯麗的「世界第八大奇蹟」,不但再現了秦朝士兵與方陣的英姿,其中發掘出的青銅兵器也掀起了不少冷兵器愛好者的狂歡。

畢竟,如何鑄造更加堅韌、更加銳利、更加輕便的冷兵器,可謂是一門十足的功課,也有一種令人著迷的魅力。但是在對俑坑中所出土的兵器進行研究後,研究人員的震驚之情卻完全壓過了喜悅。
因為這些兵器的製造工藝極其精緻,而且它們使用的技術先進得離譜,其中有些兵器哪怕是在現代,我們都無法將其還原出來。那麼,這些兵器的製作工藝,有哪些令人驚嘆的地方呢?

一、青銅劍
「刀劍」向來是研究兵器所離不開的話題。兵馬俑坑所出土的青銅劍,它們的鑄造水平之高超,卻只能用「匪夷所思」來形容。
眾所周知,鋼鐵兵器之所以能替代青銅兵器,主要是因為鋼鐵冶煉工藝經過改進之後,其鑄造出的兵器在韌性、硬度、銳利程度等方面,已經基本全面超越了青銅兵器。不過,兵馬俑坑裡出土的青銅兵器,從各個方面來看,基本已經可以與鐵制兵器媲美了。

青銅兵器的柔韌性向來是個比較讓人頭痛的問題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,古代的青銅劍相比於後世的鐵劍明顯要短小、寬大不少,這主要是因為,以古代的青銅工藝,青銅劍一旦做得過長、過窄,其硬度將很難把控,很容易在交戰中被折斷。
但兵馬俑中的青銅劍,卻與我們對於古代青銅劍的刻板印象大相逕庭,它狀如柳葉,外形細長。俗話說「一寸長,一寸強」,秦劍這種比其他青銅劍都要長一點的造型,在作戰時的威力往往更強。

除此之外,秦劍的韌性也極為出色。兵馬俑坑中有一把青銅劍,在被發現時已經被一座倒下的兵俑壓彎成了45度角。當時的考古隊員看見之後,也只能略表遺憾。
畢竟對於這些經常進行考古發掘的人員來說,這種遭到毀壞的文物,他們見過的也算不少了。然而,就在他們把兵俑搬開時,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:
只見這兵俑前腳剛剛被搬走,後腳那把被壓彎了至少上千年的青銅寶劍,瞬間反彈了起來,重新恢復了平直的狀態,而且毫髮無傷。在場的考古人員無不目瞪口呆,被這把青銅劍的堅韌性震驚得說不出話來。

後來,專家們將這把青銅劍與其他青銅劍進行了一番對比和研究,發現秦劍的銅錫比例搭配得極為合理。
所謂銅錫比例,指的是在鑄造青銅劍時,往裡摻雜的錫金屬與銅金屬的比例。摻雜的錫越多,青銅劍越硬,反之越軟。《周禮·考工記》中就曾記載過,「三分其金而錫居一,謂之大刃之齊」,也就是說,在鑄造青銅劍時,錫金屬占比應當在25%左右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