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4年,陝西的幾個農民在挖掘水井的時候,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,他們在地下挖出了一些陶俑的殘片,這個發現讓幾位農民又是震驚,又是好奇。
為了一探究竟,他們繼續往下挖去,結果竟然挖出了幾個完整的陶俑身體,還發現了一些青銅所製作的兵器。這讓幾個農民感到害怕,以為自己挖出了神像,觸怒了神明,於是只得連夜禱告。

重大發現
這個消息一夜之間傳遍了周圍的十里八鄉,很快,當地的考古部門也被驚動了,考古專家當然知道,這肯定不是什麼觸怒神明,想必在村莊的地下會發現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。
隨後,專家沿著發現陶俑的地方展開了搶救性挖掘,但當時的考古專家也沒有想到,他們這一次的考古工作是前無古人的大發現,沒錯,這個被意外發現的古蹟遺址正是秦始皇的陵墓。
考古資料顯示,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,南北實際長160米,總面積41,600平方米。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,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,可見當時這個發現是有多麼的驚人。
如今秦始皇陵兵馬俑成為了人們最嚮往的景點之一,但其實這些兵馬俑所在的位置只不過是陪葬坑,秦始皇的地宮還從未被挖掘出來。其實準確地說,考古專家早已在多年前確定了地宮主墓穴的位置,只不過由於各種原因,這座地宮不能開挖。
因此,今日人們所見到的,只不過是秦始皇陵墓之中的冰山一角,真正的寶藏還遠遠沒有被發現。但是今天我們的考古技術已經高度發達,為什麼秦始皇的陵墓還不能開挖呢?考古專家到底在顧慮些什麼?

要談這個問題,首先我們要了解秦始皇陵的規模到底達到了一種怎樣的程度。
在秦代的時候,秦始皇陵所動用的人力物力就已經震驚了天下。當時這座巨大的陵墓修建了整整38年,一直到秦始皇去世,這座陵墓還沒有完全的修建完成。
而當時動用的工匠民夫則達到了七十多萬,這個數字在歷朝歷代都是非常驚人的,更何況還是在生產力非常低下的秦朝。
因此很多歷史學家認為,這樣大批徵召民夫的行為,也間接促進了秦朝的滅亡,畢竟這種行為勞民傷財,最容易激起民憤,動搖秦朝本不穩定的統治。

那麼耗費了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的陵墓,在史書中是一個怎樣的面貌呢?司馬遷對於這座陵墓的記載有三個字足以說明。
這三個字是「穿三泉」,這說的是秦始皇陵墓的深度穿三泉,意味著陵墓已經到了不能再深的地步,這一點在眾多的古籍資料中也有所佐證。
另外,《史記》中還記載了一句話「大事畢,已藏,閉中羨,下外羨門,盡閉工匠藏,無復出者。」這句話說明了兩件事情,第一是地宮中至少存在三道地宮門,也可以間接說明地宮面積不小。
第二件事就比較殘忍了,從司馬遷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,在秦始皇陵基本修建完成之後,外部在工匠們沒有反應過來的情況下,關閉了地宮的大門,導致工匠們並沒有及時逃出。這說的大概是秦朝年間盛行的活人殉葬。

至於究竟有多少工匠死在了地宮之中,那就不得而知了。從前面所說的70萬勞工民夫參與建造這件事情來推測,因修建地宮而死的人絕對不少。除了殉葬之外,秦朝皇室這樣做,大概也有封鎖消息,避免其他人前來破壞的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