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我們需要釐清一個常識:客家人,顧名思義即「客居之人」,它不是一個少數民族,而是屬於漢族的一個支系,是由中原地區遷居到各地的漢人。談到漢族的民系,我們通常是按地域來講的,比如說閩南人、廣府人,皆屬此類。然而,唯有客家人卻主要是按照居民的來源跟語言來劃分的。

關於客家人的數量,有種很流行的說法是:哪裡有陽光,哪裡就有客家人。據統計,目前全球的客家人總數已達1億多,雖然分布在世界各地,但是他們慎終追遠、不忘根本,頑強的保留著自己的獨特方言、文化,沿襲著中原故土的古老習俗,成為漢民族中一支獨特的民系。客家人堅韌不拔、聰明勤奮,在各領域都取得光輝璀璨的成就,可以說是漢民中最聰明的一支。那麼,這龐大、獨特的客家人民系是如何產生的呢?
關於客家人的來歷,「梅州八賢」之一、客家問題研究大家羅香林在1933年發表的《客家研究導論》中給出了答案,書中認為客家人的形成來源於歷史上中原漢民族的五次大遷徙:
第一次大遷徙:永嘉之亂
第一次客家人大遷徙發生在距今1700年前的西晉末年,經過「八王之亂」的禍害,西晉王朝已經是國力空虛、民不聊生,大有搖搖欲墜之勢。公元311年,由匈奴人建立的前趙政權大舉進攻西晉,迅速占領洛陽並俘獲晉懷帝,同時殺害王公士民三萬餘人。面對匈奴軍隊的侵略和殺戮,洛陽城內的百姓紛紛南逃避難,沿著水路、旱路,向東南方向的江蘇一帶遷徙,最後大部分人在今天的南京附近落腳。

繼匈奴滅西晉後,北方又有四支少數民族混戰中土,戰亂持續了100餘年時間,史稱「五胡亂華」。期間,為躲避戰亂,陝西、山西的漢人穿過湖北進入洞庭湖流域,河南一帶的漢人則先是逃到安徽、湖北,然後其中的一部分又遷徙到了江西贛州,而山東和安徽北部的漢人最後進入到福建北部。這便是客家人的第一次大遷徙,史稱「衣冠南渡」,據統計,這一次遷徙的人數大約有90萬人。
第二次大遷徙:黃巢之亂
距永嘉之亂500多年後的晚唐,發生了客家人的第二次大遷徙。當時,在山東爆發了王仙芝、黃巢之亂,戰亂波及了今日中國的11個省份,死傷達數百萬人,史稱「(黃巢)縱兵四掠,自河南、許、汝、唐、鄧、孟、鄭、卞、曹、濮、徐、兗等數十州,咸被其毒。」為了躲避戰亂,之前在西晉末年遷徙到江蘇、安徽、湖北一帶已定居下來的中原漢人又被迫再次南遷。另外,世代居住在山東、山西、河南、陝西一帶的中原漢民也被迫南遷避難,這便是客家人的第二次大遷徙。

這兩股移民的潮流最終彙集到一起,躲到沒有戰亂的閩粵贛三角地帶,尤其是贛南地區。很顯然,這次遷徙的規模比第一次更大,人數也更多。這裡要重點提一下贛南地區。由於贛南地區土地肥沃、氣候適宜,加之人口不多,良好的生存條件吸引了大量中原漢民遷居、繁衍,成為南遷漢民的主要聚居區。
第三次大遷徙:德祐之亂
距黃巢之亂400年後的南宋末年,中原漢人又開始了第三次大遷徙。當時,北方蒙元大軍大舉南侵,攻陷南宋都城臨安,俘虜南宋太皇太后謝氏和宋恭帝趙㬎(年號德祐),不甘投降的南宋大臣們又相繼擁立趙昰、趙昺兩個小皇帝,在東南一帶繼續對抗元軍,最終在崖山海戰中被消滅,十萬軍民義不降元,跳海殉國。

在此之前,為了躲避戰亂,中原一帶以及南宋境內的漢民再次大規模南遷,其中有許多漢人躲入到閩粵贛交界的山區當中。這一次移民加上前兩次遷徙過來的中原漢人,在閩粵贛交界地區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外來族群,當地的原住民把這些從北方遷來的漢人稱為「客人」。由此,標誌著客家民系的形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