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電視劇《狂飆》熱播,劇中的反派高啟強喜歡鑽研《孫子兵法》,也讓觀眾對《孫子兵法》燃起了興趣。 《孫子兵法》只是工具,在故事中,反派角色並未把它用在正途,但在真實的工作生活中,《孫子兵法》中的思維方式、戰略方法,卻可以幫助我們創造社會價值。 今天就向你推薦得到課程《華杉講透孫子兵法》的其中一節,華杉講解《孫子兵法》的第五篇《兵勢篇》。 華杉不僅是知名的品牌營銷專家,也長期研究中國傳統文化。在這節課程里,他將和我們分享,怎樣理解孫子兵法中的「以正合,以奇勝」,以及被傳播已久的「守正出奇」,謬誤究竟在哪裡。希望你能從中獲得啟發。
來源:得到課程《華杉講透孫子兵法·30講》
作者:華杉,上海華與華營銷諮詢公司董事長、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者。得到課程《跟華杉學品牌營銷》《華杉講透孫子兵法》主理人。
《兵勢篇》是《孫子兵法》的第五篇,它主要講了兩方面的內容:
一,「以正合,以奇勝」的戰術原則以及與之相匹配的分戰法;
二,什麼是形,什麼是勢,他們的區別是什麼,「勢」怎麼用。
今天,我們就講第一方面的內容,其實就是六個字:「以正合,以奇勝。」
以正合,以奇勝
這句話可能是《孫子兵法》裡面最廣為人知的一句話,但是 「以正合,以奇勝」的奇是奇偶的奇,不是奇怪的奇。這也是《孫子兵法》裡面被讀錯最多的一個字,讀錯了整個意思全變了。
「奇」古人又稱余奇,就是多餘出來的那一部分,就是奇兵,在關鍵的時候再用。簡單地說,奇兵就是預備隊 。
正兵又是什麼呢?曹操一句話就講明白了,「先出合戰為正,後出為奇」,所以這個「正」和「奇」就是一個先後的概念。
兩軍對陣,先以正兵合戰,雙方的主帥在後面看著,看到關鍵的時候,他覺得決勝的時候到了,投入預備部決勝,就是奇兵,這就是出奇制勝。
如果你把 「以正合,以奇勝」理解為正兵隨便怎麼打都行,關鍵是靠奇招妙計來取勝,那你不光《孫子兵法》沒學會,你的價值觀都錯了。
關於用預備隊決勝,克勞塞維茨在《戰爭論》裡面也有同樣的說法:
「雙方留下的預備隊的對比,往往是最後決定勝負的主要根據。一個主帥如果看到對方在預備隊的對比上占有決定性優勢,那麼他就要下決心退卻。」
《孫子兵法》說 「凡戰者,以正合,以奇勝。」就是說,只要你是戰鬥,就要正奇分兵。
「戰勢不過奇正」,戰鬥的方法就是奇正,沒有別的。這就叫戰術原則,只有這一種戰法。
但是,「奇正之變,不可勝窮也。」奇正之間轉換的可能性,它排列組合是的變換無窮無盡的。
「故善出奇者,無窮如天地,不竭如江河。」
所以善於運用正奇轉換,善於出動奇兵的將領,他的戰法那是無窮如天地,不竭如江河。
「戰勢不過奇正,奇正之變,不可勝窮也。」
奇正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。「奇正相生」,奇可以變成正,正可以變成奇,「如循環之無端,誰能窮之。」它是反覆循環的。
正奇分兵是一個基本的戰術原則,叫分戰法,戰鬥一定要分兵。不管兵有多少都要分,有幾十萬大軍你要分,一個班攻一個山頭也要分。

韓信背水一戰的分戰法
用正奇分兵的分戰法去看,好多仗我們就看懂了。我們用韓信的背水一戰來講解分戰法。
韓信以三萬兵力,要去攻打二十萬兵力的趙軍。《孫子兵法》不是說以多勝少嘛,為什麼二十萬人會被三萬人滅了呢?它的原因就在於「以正合,以奇勝」的分戰法。
第一階段:奇正分兵
趙軍主帥陳余沒有分兵,就二十萬人在大營裡面等著。韓信就用了分戰法,在離出井陘口還有30里的時候,他半夜先分了兩千奇兵出去,這兩千人什麼任務,一會兒再說。
大清早,他先派了1萬兵力在河邊背水列陣。趙軍看見之後大笑,沒見過這麼列陣的,你一萬人在河邊列陣,我二十萬人一衝,不把你全都擠到河裡面喂魚去了嗎?